[原料篇]
一瓶好的醬油,還是要先從原料的區分說起,
標示在瓶子上的成分,一般在台灣的成分主要區分以下幾大類別:
a.蛋白質原料:
a-1粗略說明:醬油主要的成分來自胺基酸,胺基酸又來自蛋白質,豆類則是主要來源。(有機會後面說明)
a-2原料種類:黃豆、黑豆、豆粕[脫脂大豆,高蛋白豆片-多半為脫脂(油)完後]<-->相對整顆的黃豆日本叫丸大豆、蠶豆、豌豆,以比例太低下不列舉。
<<胺基酸液、酸水解>>才是最大量,(關鍵字是"酸"字、"XX液")作法就是鹽酸分解,此種作法,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快速,而且總氮含量等絕對可一躍成為甲級醬油,後續添加的鮮味劑,也多半都是以氮為主成分的會讓
總量更高,直接打趴純釀造的原因。壓榨不完整的脫脂大豆,容易在分解時產生3-MCPD,單氯丙二醇這種致癌物。
這種產品市面上比比皆是,X聯那種俗又大碗,大罐吃比較久的,沒錯就是那些,很遺憾的,出這些的,絕對有秉持一個
原則的廠商。
黃豆:台灣最多為加拿大非基因改造楓葉牌的,台灣本地產的則為台南一號、台南四號、高雄十號、花蓮一號都有。
黑豆:主要為台南三號(母種為老家種)、台南五號(五號最多人用)。亦有玻璃心國的青仁黑豆比例也不低。
豆粕:這個名稱特別多,總之就是油都被壓光了,一般醬油工廠不會閒著去把油壓光再來製作,所以會把油壓光的產業,會把這眼中的雞肋再轉出去,個人推測這跟成本有關。
這邊稍微介紹一下零售價格:皆以每包50台斤(30公斤)為基準黑豆(台南3.5號)2200-2600,楓葉牌有機黃豆2200-2600,台灣有機黃豆2200-2600 > 加拿大楓葉牌非基因改造黃豆1000-1200 > 基因改造黃豆400-500
註:現在掛有機兩字的就不會有基因改造(GMO)的,食品標示這方面有基因改造的產品你可以標明是非基因還是基因,
如果該項農產品並沒有出現基因改造,則不能標示非基因改造(Non-GMO)。
http://gmo.agron.ntu.edu.tw/report/gmsoya201302.pdf
從台灣的國人黃豆消費總量,比對進口與自產基因改造與非基因改造的量是有很大差距的,相信成本考量的壓油店家絕對會選擇自己所愛,反正法規還沒規定一定要標示,最終的產物還可以賣一手,因此選擇豆粕來源有非常大的比例是使用基因改造黃豆來製作,小弟也還沒看到有標示豆粕(非基改)的醬油。
b.澱粉原料:
主要有小麥、麩皮、麵粉
b-1粗略說明:醬油的含氮成分有四分之一來自小麥類別,主要的作用是在製麴的過程中做為氮源的儲存蛋白質。
b-2原料種類:紅小麥占多數,較無其他爭議。這邊要特別提出小麥的原因在於:白醬油這個產品。
http://img11.shop-pro.jp/PA01056/241/etc/shiroshoyu_iro.jpg 基本顏色是這樣
白醬油出自日本,而其主要原料就是小麥,小麥與黃豆比(7-8):(3-2),白醬油的全糖及還原糖的是一般豆麥醬油的7-8倍。葡萄糖佔全糖的75%左右,全氮跟胺基氮則只有一半,故網路上有一則說法小弟認為有點
爭議的地方是:
小麥偏多會使醬油更甜,答案是對的,但是台灣的發酵製程都是高鹽稀態,後步驟調味是靠糖來添加,所以儼然不準了。
台灣的食品標示有規定,須按原料多寡依序排列,故哪一家是真正的白醬油?幾家廠商原料排第一項的就是黃豆,緊接著就是小麥,很明顯的不符合日本製作的比例原則,這個原因我推測可能如下:
1.何嘉仁美語不是何嘉仁教的,長頸鹿美語也不是長頸鹿來教,所以白醬油,就單純只是
個產品名字。
2.白醬油相對於其他醬油我的顏色就是比較淡,所以多稀釋幾次不就很淡了嗎?
也許可以看看總氮量、胺基態氮、以及固形物含量會是多少?
-------------------------------
另外豆麥醬油的製作方法:
1.焙炒小麥,小麥的熟度是個經驗值(亦有另種量測方式),炒後粉碎加進蒸熟的大豆中一起製麴。
2.另外製成麥麴,如紹興酒製法,再按比例進入發酵。
麥麩:與麴菌製麴時一起加入,有機會再論。
麵粉:對岸製造方式居多,有機會再論。
c.食鹽
台灣可挑的食鹽沒幾種,精鹽、粗鹽(天然鹽)。主要用的是粗鹽風味佳,這跟魯肉飯變成
鬍鬚爸爸La Barbe的奧爾良嫩切豬肉淋飯有相同的概念,寫上台鹽的粗鹽就Low了,台鹽現在進口的居多,是從澳洲進口。所以業者會寫澳洲天然海鹽,那也是當然的,換成是我也會這麼幹。
( ppt.cc/M1cAS )
食鹽的主要概念是氯化鈉的含量要高,硫酸鈣跟氯化鎂的總量最好低於1%,原因是滷汁過多會使醬油變苦。
d.糖
紅糖、二砂、麥芽糖。
特別提麥芽糖,有在哺乳的孕婦要特別注意,別吃完後才發現奶水變少,麥芽糖、韭菜都是會減少乳量。
e.調味劑
先提三種鮮味劑:小弟都歸為同一類,因為就是添加物,號稱天然的手工醬油是不該有這些的,功用就是提鮮味用,可以讓醬油更加美味鮮甜。
1.味精(MSG、麩胺酸鈉),這是大家常見也熟悉的,可以讓食物變得更甘甜、更有鮮味,但是在加熱過後就會變質,所以有含MSG的醬油請注意,不要再拿來滷了。
2. 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
3. 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
以上2、3種有空地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flavor.net.tw/forum/forum_posts.asp?TID=127
2,3就是食品業中有名的I+G(5'-IMP + 5'-GMP),味道的強度來說5'-GMP會比較強一些,鈉鹽的閾值5'-IMP會較高,兩者可單獨或是共存
一般都是共存,都可以跟谷氨酸鈉有相乘的作用,混合的作用會比單獨味精的味道強上7-10倍左右。
在生抽醬油中或是加熱不夠完整的情況下,磷酸梅會分解這些導致作用性不高,所以天然釀造未經加熱處裡的生抽也不太會加這種東西。
滔寶網上有售價:( ppt.cc/0ADsL ) 用量是一包200塊可以加大約1T。還有相同效果的天然酵母抽出物,一包1600大概用100L。所以有些術語,我不含味精,但是有含I+G,對於有痛風的人來說可能多少有影響。
小弟也有看到有網頁回答為何添加I+G,說的很天然,都是發酵產品,那為何不提MSG也是發酵後再加工?
最終我把它歸為同一類。
-----
推 znck: 真正好醬油必須玻璃瓶裝才行 用塑膠瓶裝都是速成的 07/28 02:34
很可惜的是,討論到哪種瓶子裝的情況下,主要討論的是褐變的影響,主要是氨基、羧基
化合物反應引起的,在討論儲存以及接觸空氣的褐變現象,日本學者橋場的研究下,PET
的效能比玻璃瓶好,但兩者差異不大,我想在台灣唯一要考慮的是塑化劑的問題了。
褐變的影響主要來自於溫度了,光的影響也不大。
格主思考後結論推薦品牌
第一:黑龍(大多醬油膏都加黏稠劑,只有這家是糯米)
第二:萬家香(有出純天然無基改醬油)
第三:黑豆桑(有出純天然無基改醬油)
第四:屏科大自製醬油(純天然但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