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歷史課本沒教的事情-「灣生」

灣生」,又是一個歷史課本沒教過的詞。
簡單的說,就是日治時代,出生於臺灣的日本人。
當然這定義會有點彈性,
好比說在台灣出生可是馬上回日本內地的算不算、
在日本出生但幼年就來台灣長大的日本小孩算不算等等。

總之
「灣生」就是在台灣出生或成長,直到二戰結束被遣返回日本的日本人。

提幾個比較有名的
灣生後代
比如說bossa nova女王
小野麗莎
,他的父親是灣生;畫《惡童》的漫畫家松本大洋,他的母親工藤直子是灣生。

灣生在台灣的階層分佈很廣,士農工商都有可能,不完全都是統治階層。
日本戰敗之後,由於遣返所能帶的物品規定很嚴格,
連肥皂只能帶幾塊書只能幾本都有規定,
因此在台日本人只好在台把家當送人或變賣,
比如臺北的牯嶺街就是戰後初期,
日人販賣二手骨董、字畫、書報、碑帖的集散地。

這裡補充一張多年前我在網路看來的文獻,
當時有把圖抓下來,但來源我已經忘了。
http://i.imgur.com/97npBpD.jpg

從裡面的規定可以知道日本人撤退回日本時,能帶的財物真的少得可憐,
基本上等於回日本當乞丐了。

有的把家具直接送人,因為變賣再多錢也帶不回去(現金攜帶亦有嚴格規定),
像這張相片裡的櫃子:
https://goo.gl/uCSIji
這是日治時代糖廠遭受轟炸,
廠內日式宿舍群的日本家庭趕緊疏散至一般民家避難(稱為「疏開」),
就曾經有日本人借住在我阿公家中。
戰後日本人遣返回日本,日本人將原本是他家的家具送給了阿公,
傳了三代,現在擺在我家裡,專門放珍本古書。
當年贈送這個「黑櫥仔屜」的日本人,現在完全無法追溯姓名下落,但這是我們家族與歷史、地緣永遠的羈絆。

而這些日本人,回到日本之後,
因為有一些是舉家離日三四十年,
回到日本根本已經人生地不熟,
完全從零開始,生活狀況大多很慘。

當然也有家大業大,日本本來就有家族產業的日本人,回去之後依然飛黃騰達的,
例如現在去京都一定要去吃抹茶冰的
祇園辻利
就是日治時代
臺北辻利茶舖的店長三好德三郎
的後人回日後開設的。https://goo.gl/Cljkws  (日治時代臺北辻利茶舖標籤)
當初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再怎麼年輕也都七十好幾了,大多現在已經八九十歲,
然而
他們心中永遠有一塊地方,寫成「台灣」,唸作「故鄉」。

我本來以為:這情感純粹是發自他們懷念的童年回憶,
後來我收藏到一本書,才恍然大悟,背後有更深刻的理由。


這本書叫
《國語課外讀本:尋常小學上級用》https://goo.gl/DhiH53
「國語」是指日語,「尋常小學」是小學校(或稱尋常小學校),
也就是在台日本兒童讀的學校,
也就是說,
這本課外讀物是編給在臺灣的日本小朋友(灣生)讀的。

內容讀什麼呢?我們看看目錄:
https://goo.gl/9sL8JH
日月潭、澎湖、恆春、製茶、戎克船......滿滿的都是臺灣各地風物。長於斯地,須知斯地之事,就算是流著日本血統的兒童也一樣。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嗎?
我突然可以理解,為什麼今天已經八九十歲的「灣生」老公公、老太太們,
在臺灣出生長大到十來歲,回日本至今七十年了,
心中卻永遠懷念著故鄉臺灣,因為他們就是讀著這樣的課外書長大的。

----戰後臺灣的國語課外讀物,直到大叔我小時候的二三十年前,
還在讀壯麗的黃河長江還有先總統  蔣公小時候的故事。

日本小孩在這裡出生、長大,甚至有些也講著台語,和台灣小孩玩在一起,
這也就是為什麼三歲就來台灣的「準灣生」
西川滿,到了晚年還會說,「七爺八爺的形象依然出現在夢裡。」(只有我覺得這句話有毛到嗎)
(這句話是大概的意思而已,原句我一時找不到。)
這是西川滿在台發行的書籍,封面就是他魂牽夢縈的七爺八爺。
http://imgur.com/7NHu7Mt

因為他是在大稻埕六館街閒晃看廟會看到大的,
所以對媽祖、七爺八爺的印象極深。
灣生是讀著介紹台灣本土的書籍長大的,
因此他們到現在七八九十歲了,
還會回到以前讀的學校、從前的故鄉,
去找童年時代一起玩的台灣小孩。
如同西川滿自選的墓誌銘:
華麗島頌歌作為他一生最終的想望。

https://goo.gl/IlTzkT
他們的心中,永遠的故鄉,華麗寶島台灣。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