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詳略說明國民政府,北伐時期的秘辛

如果只是要算由南往北反推成功的例子,其實劉邦就可以算了,下一個是朱元璋,國民 政府應該可以排到第三,但也是從最南邊爬上來的一個。以中國的情況來看,從上古時期 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都是黃河流域高於長江流域,更別提嶺南地區了。在近代之前,一 個統一北方且內部穩定的勢力,長期來看都能壓倒南方。 能使南方取得優勢的狀況通常是北方陷入分裂或內亂,秦漢之交時有項羽分封六國的舊 貴族,使中原地區缺乏足夠強大的力量;元末明初時北方也陷入內鬥,使朱元璋有時間鞏 固南方的地盤。但即便北方大亂,南方自身若不穩也未必能有效反攻,例如東晉。 回到正題,1926年的情況也差不多,控制北京政府的奉系控制了東三省、熱河與京津地 區,奉軍雖然裝備精良,但在多次的擴軍中使戰力逐漸稀釋,成為一大隱憂;而周邊的其 他勢力更不會坐視奉系獨大,當然會不斷的試圖牽制他們。 奉系比較靠得住的盟友是以山東為地盤的直魯聯軍,他們是從奉軍分化出來的勢力,主 要是張宗昌的舊部和山東本地的部隊(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新軍第五鎮)。直魯軍在戰力和軍 紀上都相當糟糕,總兵力大約10萬人,但卻任命了十幾個軍長,足見其浮濫;直魯軍中最 能打的部隊可能還是要靠白俄鐵甲車這支傭兵。 在奉系的右翼是閻錫山的晉系,晉軍以防禦戰著稱,在山西又有本土作戰的優勢,外敵 不易入侵他的地盤;晉軍的裝備也因為境內有太原兵工廠的關係,可以達到水準之上,起 碼不會有人比槍多的情況。儘管晉軍帳面上人數不多,但有較健全的後備役制度,在戰時 可以快速擴軍。晉系的缺點有二,一個是不擅客場、進攻性作戰,另一個則是閻錫山的用 人圈太小,他只信任山西人,甚至只有他的同鄉(山西五台縣)。 西北地區是馮玉祥的地盤,包括綏遠、陝西,後來又擴張到甘肅(含青海、寧夏)等省, 但在1925年當下,馮玉祥的主力仍在直隸,與奉、直、晉聯軍爆發南口大戰,兵敗後才撤 往綏遠重整,並向國民政府靠攏。馮玉祥原本的國民軍有主力三個軍(曾擴大到五個),但 只有第一軍才是嫡系,二、三軍已被打殘,不是投靠其他勢力,就是被一軍消化掉。馮玉 祥西北軍的優勢是士氣高昂、攻擊力強,但資源十分有限,無法持久作戰。 馮玉祥後方的馬家軍此時力量較弱,是西北軍的附庸,後來才轉而依附國民政府。更遠 的新疆楊增新則是保持中立,沒有參戰。 中原地區此時是吳佩孚的地盤,控制河南、湖北兩省,另有湖南趙恆惕作為盟友。吳佩 孚的主力第三師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喪失殆盡,現在的部隊是以湖北直系部隊作為核心重建 而來,加上在河南收編的大批雜牌軍(鎮嵩軍、國民二軍殘部、一堆土匪),戰鬥力早已不 如以往,而且他的主力又和奉系聯手與參加南口大戰了,後方只有三線部隊留守,完全就 是塊肥肉。至於湖南的趙恆惕當初利用吳佩孚的勢力起家,趕走了譚延闓,結果卻被吳佩 孚反將一軍,變成了直系的附庸;他旁邊還有個野心勃勃的唐生智隨時準備背刺。 長江下游是孫傳芳的五省聯軍所控制,孫傳芳是直系中的新秀,在1924年的江浙戰爭中 崛起,後來在蚌埠之戰中打垮張宗昌的白俄鐵甲車隊而成名。孫傳芳雖然名義上控制了五 個省,但他的勢力基礎是來自湖北的北洋第二師一部,僅能控制江浙地區的重鎮,剩下的 地方只在名義上服從他。江西鄧如琢是因為有國民政府的威脅,福建周蔭人曾與孫傳芳是 同事,但兩人暗中競爭激烈,浙江夏超始終不滿孫傳芳,安徽王普、江蘇陳調元也都是牆 頭草,當孫傳芳的主力被擊垮後,這些人隨即四散。 到西南地區,四川除了楊森明確支持吳佩孚外(但他不會離開四川),剩下的劉湘、劉文 輝、鄧錫侯、劉成勳、賴心輝、田頌堯、李家鈺等人一直都是各打各的,最多就是掛名而 已。雲南唐繼堯雖然總是想當西南霸主,但此時他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1927年出就垮台 了,雲南隨即陷入內戰,最後由龍雲勝出。貴州方面有興義、桐梓兩系的內鬥,興義系領 袖袁祖銘打算向四川和湖南發展;而桐梓系的周西成則伺機奪權。 在兩廣地區,國民政府在1925年完成了廣東的統一,起碼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地盤,並爭 取到了新桂系的支持,當時新桂系也才剛完成廣西的統一,也需要尋找盟友。 因為懶得重畫了,以下拿老圖來描述一下1926年北伐前夕的局勢: ============================================================================= █ █ 北京銀川 ║ ◎天津 (馬鴻逵)◢◤ ╔╝(張作霖) 太原 ╔╝ ║╴ ╴╴ 蘭州◢█◤ (閻錫山) ╔╝ ║ ╲/ ︱ ◢█◤ ╔╝ ║ / ◢◤ ╔╝ ◢◤濟南青島 ◢◤(張宗昌)(畢庶澄)西安═╗◥█████████◤ ║ ︱ (馮玉祥)╚═══════◎鄭州════◎徐州(楊虎城) (劉鎮華)(靳雲鶚) ║ \ (劉文輝) ║ ╚╗ \ ║ ╚╗ ╱ ║(吳佩孚)◢██◣ ◎成都 (楊森) 武漢 南京/ (鄧錫侯) ◎重慶◢███████████████◤(孫傳芳)上海 ◢███◤(趙恆惕)南昌 ╱ (劉湘) ◢██◤ ╚◎長沙 (鄧如琢)杭州 ◢◤ (李宗仁)(唐生智)◥█████◤桂林 ╚╗(蔣介石) (周蔭人) 廣州 / ◎昆明 ╴╴╴╴/\╴╴╴╴╱ (唐繼堯) ╱ ============================================================================== 北伐軍的組成我也在這板寫過很多次了,一共八個軍: 第一軍 黃埔系,老蔣的嫡系部隊,軍長何應欽,轄五個師; 但只有第一師劉峙、第二師王柏齡是親信,其他三個師都是粵軍改編。 第二軍 湘系,譚延闓派湘軍,軍長譚延闓,轄四個師; 譚延闓在湖南失敗後帶槍投靠孫中山,也和老蔣關係不錯,算中央軍半嫡系。 第三軍 滇系,朱培德派滇軍+贛軍,軍長朱培德,轄三個師; 朱培德在護法運動時支持孫中山,部隊後來算中央軍半嫡系。 第四軍 粵系,李濟深的部隊,軍長李濟深,轄四個師,一半留守廣東; 原本是許崇智的粵軍第一師,是孫中山和陳炯明決裂後支持孫的一派。 第五軍 粵系,李福林的地方部隊,軍長李福林,轄兩個師,負責當預備隊; 這支部隊是土匪改編而來,沒啥戰力可言。 第六軍 湘系,程潛派湘軍,軍長程潛,轄三個師,也參雜粵軍、贛軍、舊桂軍, 原本是程潛在護法時從湖南帶來的部隊,1928年時被李宗仁解散。 第七軍 新桂系,李宗仁的核心部隊,軍長李宗仁,轄四個旅; 這是新桂系發跡的老本,戰力較強。 第八軍 湘系,唐生智派湘軍+夏斗寅鄂軍,軍長唐生智,轄五個師, 雖然說是湘軍,但裡面一堆軍官是廣西人,後來被新桂系吃了。 接著這些是在北伐過程中因各種理由被收編的軍隊,由上述八個軍擴編或改制的不算,其 中有不少番號重複,可能是因為存在時間不同,或是由武漢或南京政府各自任命。 第 9軍 軍長彭漢章(袁祖銘派黔軍),貴州派來增援的部隊,後被唐生智吃掉。 第 9軍 軍長金漢鼎(楊如軒部滇軍),流落江西的雲南部隊,後改稱第31軍。 第10軍 軍長王天培(袁祖銘派黔軍),同彭漢章,但他後來被老蔣槍斃。 第12軍 軍長袁祖銘(袁祖銘派黔軍),袁祖銘軍主力,後被唐生智消滅。 第12軍 軍長任應岐(樊鍾秀部豫軍),河南地方部隊,與廣州政府親近。 第12軍 軍長孫殿英(原直魯聯軍),山東的土匪軍。 第13軍 軍長樊鍾秀(樊鍾秀部豫軍),河南地方部隊,與廣州政府親近。 第14軍 軍長賴世璜(贛軍),夾在南北間的小軍閥,後來被新桂系併吞。 第15軍 軍長劉佐龍(鄂軍),原依附於吳佩孚,在湖北投降後改編 第16軍 軍長范石生(滇軍), 流落於廣西的雲南部隊,反對唐繼堯。 第17軍 軍長曹萬順(閩軍),在福建倒戈,後來被陳誠吃掉。 第18軍 軍長夏超(浙軍),原本打算背刺孫傳芳,被抓包後潰散。 第19軍 軍長陳儀(浙軍),夏超的盟友,脫逃成功,不久後被縮編為師。 第19軍 軍長高桂滋(陝軍),陝西地方部隊,後來改稱第47軍,又調給馮玉祥。 第20軍 軍長楊森(楊森部川軍),吳佩孚失敗後改換旗號,沒參戰。 第20軍 軍長郭汝棟(原楊森派川軍),由楊森手下分裂出來,共用番號。 第20軍 軍長賀龍(黔軍),湘黔邊境的地方武裝,後來變成中共。 第21軍 軍長劉湘(劉湘派川軍),掛名未參戰。 第22軍 軍長李家鈺(李家鈺部川軍),四川的小軍閥,掛名未參戰。 第22軍 軍長賴心輝(賴心輝部川軍),掛名未參戰。 第23軍 軍長劉成勳(劉成勳部川軍),掛名未參戰,後來被劉文輝併吞。 第24軍 軍長劉文輝(劉文輝派川軍),掛名未參戰。 第25軍 軍長周西成(周西成派黔軍),留在貴州活動。 第26軍 軍長周鳳岐(浙軍),夏超的盟友,同陳儀。 第27軍 軍長王普(皖軍),由皖軍改編而來,張勳辮子軍的遺緒。 第28軍 軍長田頌堯(田頌堯部川軍),掛名未參戰。 第29軍 軍長靳雲鶚(直軍),在河南遭到國民政府與奉軍夾擊,投降南方。 第30軍 軍長魏益三(奉系),郭松齡叛變後脫離奉系,曾投馮玉祥、吳佩孚。 第33軍 軍長柏文蔚,收編皖軍、魯軍一部而成。 第34軍 軍長阮玄武,原國民五軍。 第37軍 軍長陳調元(蘇軍),江蘇部隊,五省聯軍崩解後轉換陣營。 第38軍 軍長龍雲(滇系),唐繼堯垮台後分裂而出的滇軍,掛名未參戰。 第39軍 軍長胡若愚(滇系),唐繼堯垮台後分裂而出的滇軍,掛名未參戰。 第40軍 軍長賀耀組(湘軍),原趙恆惕派湘軍投降後改編。 第41軍 軍長段國璋,北方的雜牌軍,不久又投降奉軍。 第41軍 軍長鮑剛,原國民五軍。 第42軍 軍長馬文德,河南地方武裝。 第43軍 軍長李燊(袁祖銘派黔軍),袁祖銘被唐生智幹掉後留下的殘部。 第44軍 軍長葉開鑫(湘軍),原趙恆惕派湘軍,舊稱暫 5軍。 第45軍 軍長樊鍾秀(原本的第13軍),實際上沒就職。 第48軍 軍長謝文炳(陳炯明部粵軍),原屬直魯軍,投降後改編,存在時間極短。 新 3軍 軍長劉寶題(蘇軍),江蘇地方部隊,不久即遭繳械。 新 5軍 軍長賀國光(鄂軍),湖北地方部隊,不久被唐生智吞併。 新 9軍 軍長于學忠(鄂軍),未就任,實際上接受奉軍控制。 新10軍 軍長夏斗寅(鄂軍),依附在唐生智手下的小軍閥,後來改投中央,又稱第27軍。 新10軍 軍長袁英,收編河南、安徽雜牌軍而成。 暫 2軍 軍長李紀才,河南地方武裝,後撥給馮玉祥。 暫 3軍 軍長龐炳勳,原國民三軍一部,曾投降直系,後投馮玉祥。 暫11軍 軍長馬祥斌(皖軍),原稱獨立第 5師,馬祥斌戰死後又縮編回去。 暫16軍 軍長馬吉第,河南地方武裝。 以上這些只是蔣介石和李宗仁吃掉的部分,還沒算上馮玉祥與閻錫山。 願意接受改編的多半都是依附於大型勢力下的次級勢力,對他們而言,改編不過是換個 旗號,能繼續保持對地方上的控制,掌握人、槍、錢才是重點,名目並不重要,倒戈或接 受改編就像換衣服一樣容易,投降輸一半也算是贏。 教科書上所謂的「北伐成功」其實也不過是讓中原地區的軍閥勢力重組,換了幾個新面 孔,形成新的勢力平衡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asyReadMore##